中国信通院何宝宏:打造“可信”区块链 服务实体经济
原标题:专访中国信通院何宝宏:打造“可信”区块链,服务实体经济7月13日下午,“2021可信区块链生态大会”在北京举办,并正式发布了开放商用区块链网络(OCBN)。OCBN是由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中化集团、中远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联合国内行业核心企业共同组成的网络组织,旨在为区块链技术研究、应用平台建设、生态培育等提供基础能力,搭建合作平台,赋能产业升级。
原标题:专访中国信通院何宝宏:打造“可信”区块链,服务实体经济
7月13日下午,“2021可信区块链生态大会”在北京举办,并正式发布了开放商用区块链网络(OCBN)。OCBN是由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中化集团、中远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联合国内行业核心企业共同组成的网络组织,旨在为区块链技术研究、应用平台建设、生态培育等提供基础能力,搭建合作平台,赋能产业升级。
大会期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常务副理事长何宝宏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何宝宏认为,在区块链监管政策上,国家主要是要鼓励区块链技术与产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从目前来看,区块链应用探索最多、应用最多的领域还是数字金融领域。国内区块链开源项目相比以往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缺乏系统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区块链可信评测的目标,是要通过公开透明的标准来扶持行业发展。而公平公正的评测,则有赖于一整套的机制设计。
政策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金融领域探索应用最多
新京报贝壳财经:过去几年里,我国社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迭代?
何宝宏:在过去几年里,我国社会对于区块链的认识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去理想化”和“去污名化”的过程。我们看到,从比特币到以太坊诞生以后,有过一波发行代币“割韭菜”的风潮,所以到了2017年就有了七部门联合打击数字代币的行动。而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则又把事情往回“翻”了一下,因为对于区块链技术,我们不能只打击不发展。前面的打击就像是做了一次手术,做完手术之后不能就不管了,而是要引导其健康发展。区块链不再被当作一种具体应用,而是一种平台性技术。
新京报贝壳财经:现在政策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思路是什么?
何宝宏:在政策上,主要是要鼓励区块链技术与产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而不是拿去做数字代币。按照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会议精神,区块链要服务实体经济,要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以前的区块链,我们可以认为是“消费区块链”,而现在的转变则是,要做“产业区块链”。
新京报贝壳财经:区块链与产业相结合,目前来看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领域是什么?
何宝宏:现在来看探索最多、应用最多的领域还是数字金融,包括票据结算、证据保存、国际结算等。这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子证据很难被固定下来。区块链技术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我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技术,让电子数据一旦产生,就可以固定下来,确保它没有被改过,这是区块链最大的应用场景。
其他领域,比如司法存证、食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也很多,本质上就是两家机构之间数字化、电子化地传数据,要解决互相之间的信任问题。而金融领域之所以比较成熟,也是因为金融证据的价值很高,造假带来的损失也很大,金融本身就是做信用,因此可以更加不计较成本地发展区块链。
开源是区块链生态建设最有效的手段,国内开源项目仍显碎片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区块链最近一个热词是“开源”,区块链为什么需要开源?
何宝宏:其实,开源的概念比区块链本身要早很多。开源现在实际上主导着几乎所有的基础创新,包括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的框架、大数据中的算法都是开源的。区块链也不例外,也需要开源,因为开源是构建生态最快的途径。区块链平台上也需要应用的生长,需要有服务商围绕着平台一起做周边产业的应用开发。就像安卓系统,区块链也不是最终的应用,因此就需要开源这个培育生态最有效的手段。
新京报贝壳财经:国内现在区块链开源生态的发展阶段是怎样的?
何宝宏:国内有一些做开源开放的机构,一些机构在区块链的底层基础设施,在区块链的互联互通等方面都有作为,包括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这方面的事情。整体上的发展,相比于之前来说,进步很大。放到十年前,我们国内企业讲的是“拿来主义”,几乎就是把国外的开源项目拿回来改改就完了,很少有贡献。这几年我们的贡献越来越大,我们能够有一些企业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做开源,这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是我们综合能力的进步。当然,相比国外大的开源社区来说,我们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做生态上,就是当你开源之后,会不会有很多大公司愿意去使用你的开源项目。
新京报贝壳财经:国内区块链的开源生态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何宝宏:目前我们国内开源的项目整体来看是比较碎片化的。我们在一些局部的点上有一些开源项目,但是还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像那些成熟的开源项目,周围有庞大的群体在围绕着它来做生态建设。目前国内的区块链开源生态处于这种状态下:可以做一些项目,做一些局部,并在局部上取得了突破,这是进步,但是回头来看,系统性还是不够的。有不少还是对国际上已经有的开源项目做一些二次开发。
扶持行业发展要靠公开透明标准,可信评测要靠有效机制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天的会上大家都在强调“可信”,为什么区块链还要强调“可信”属性?
何宝宏:这个概念是我在2016年提出来的。区块链是被称为创造信任的机器,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如何证明这台机器本身是值得信任的?因为这个机器是人创造的,它不可能天然是值得信任的。区块链是从数学上证明了数据是不可篡改的,但实际中它还有很多环节可能存在纰漏。比如要把算法进行软件实现,就可能存在bug。在我们的测试中,也会发现有的企业做的区块链产品的加密强度是不够的,诸如此类问题。区块链太过专业,市场就会很迷惑,无法判别好坏。这就需要一个标准的测试,要有统一的环境要求,要有测试工具和方法。
新京报贝壳财经:中国信通院做区块链产品可信检测的目的是什么?
何宝宏:我们的思路是,因为透明所以可信,你要把你的东西披露出来,我们做一些标准化的测试评估和验证,这实际上是个引导和规范市场的过程。要告诉大家衡量区块链性能的标准是什么,龙头企业是怎么做的,这些都是公开的,你的产品哪里有缺失或问题,就可以自行去完善。这对于后面的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开发些什么特性。而对照着测试的标准,他们的心里也就有谱了。来参加测试的产品一般都是有备而来,当然也有“翻车”的。“翻车”了就下次再来——我们不是监管,行业监管如果通不过是要打板子的,我们保持的是扶持和培育的态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于区块链这种新兴技术,可信评测的标准是否也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何宝宏:是的,技术在迭代,标准本身也会过时。可信区块链评测我们已经做了五批,每次公布通过名单的同时,也都会把标准修订一份。要保证评测的权威性,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公开透明的,某个东西能不能进标准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开放、公开的标准,是公平公正的第一步。
在测试报告出来的答辩环节,我们还专门让评测对象的友商们做评委,类似于学术界的“同行评议”。这个机制运转了快10年了,一开始大家觉得很悬,但是实际运行下来,运转得很好。评测涉及到很多机制,要保证区块链的可信,得靠机制来保证,不能靠人来保证。我们中国信通院在里面做的事情是组织协调,实际上是把权威的专家组织了起来,因为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陈莉 宋钰婷 校对 危卓
原创文章,作者:惊蛰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mlm.net/bhq/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