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Bitcoin)崛起至今,被宣判过471次死刑,每一次低谷后,依旧能透过币价证明价值,牛熊市的界线逐渐模糊,现在会是最后一次加密寒冬吗?
比特币被判四次死刑,牛熊市界线模糊
自2008 年世界上第一颗加密货币——比特币诞生以来,已经过去了15 年。在这段期间,加密货币市场从沉寂到崛起,穿越无数次牛市与熊市,过程自然不乏许多人对比特币的排斥、厌恶和不看好。
根据新加坡比特币教育门户网站「99bitcoins」的统计数据,比特币从2023 年初至今,已经被宣判了4 次死刑,而从比特币开始崛起的2010 年到现在,已经累积被宣判过471 次死刑,但即便充满质疑和嘲讽的声浪,加密货币依然能够在无数次寒冬中化险为夷,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
随着区块链技术逐步成熟,近年逐步诞生出许多衍生产品,诸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区块链游戏/游戏化金融(GameFi)等,都是区块链产业在不断向前进的证明,随着传统企业、机构的采用率暴增,以及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加密货币的态度逐渐转变,曾经存在的「4 年周期」正逐渐缩短,牛市和熊市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模糊。
这是最后一次加密寒冬?
知名链上数据分析师Willy Woo 就曾给出一个有趣的数据,他曾在去年3 月发布了一篇推文,表明如今我们看到的熊市,很可能是「最后周期」的初步现象。
根据Willy Woo 提供的资料,比特币自2019 年触底以来,已经出现了3 次较短的牛市和熊市。其中,比特币在2012 年11 月熊市期间价格为11 美元,2013 年11 月突破当时的新高1,200 美元;2016 年价格为740 美元,隔年(2017 年) 突破19,000 美元;2020 年价格为8,982 美元,在隔年11 月创下历史高点的69,000 美元。
从整个进程来看,在经历每一次的熊市后,比特币都能够持续向上攀升,牛熊转换所需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但在市场逐渐趋于稳定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每一次熊市底部与牛市高峰之间的涨幅,也在逐渐缩小。
尽管仍不完美,监管正在逐步完善
监管方面,直到去年发生LUNA 崩盘、FTX 交易所倒闭以前,尽管监管机构确实在持续关注加密货币的合法性、安全性,但从未像今年年初以来般激进。
今年监管就有如脱缰野马,又或者是一头盘旋寻找加密草原上猎物的老鹰,先有知名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 的质押服务因涉及证券法遭到关停,还因此缴出3,000 万美元的天价罚金,后有币安美元($BUSD)开发商Paxos 遭到起诉,以及《NBA Top Shot》NFT 系列吃上官司,3 月23 日时连美国合法交易所Coinbase 都收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威尔斯通知(Wells Notice),质疑其违反证券法。
美国拥有复杂且分散的监管体系,在此之前也从未对加密货币有过多的重视,或是共同的监管标准,这也让监管机构在今年的一系列行动显得荒腔走板。
目前看来,法律和监管框架标准要达到一致性,或是对法律的解释方式足够清晰,仍需要一段时间,但就现况来看,针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正在逐渐收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有了法律的缰绳束缚,加密货币无法再像脱缰野马一般奔放,自然也无法如以往有如此夸张的利润,但相对而言,监管的保障和约束也能对加密货币的中心化部分起到稳定的作用,对于投资人的资产有一定保障,因此监管究竟是不是坏事,其实见仁见智。
回顾科技行业发展史,加密货币似乎正走在相同道路
有趣的是,在网络蓬勃发展的现在,你肯定想像不到,曾经在1990 年代后期,诸多网络产业相关公司在上市或融资数亿美元后,缺乏收入来源或结构良好的商业计划,一度让网络产业被冠上「泡沫」之名,这是否与前期的加密货币非常相似呢?
继续往下走,加密货币与网络产业走过的痕迹逐渐重叠,两个行业的投资和市值都在短短数年间出现了巨大增长。其中,早在1999 年,网络产业就创造出近3,500 亿美元的数字线上交易额,当时使用的还是单纯的数据交换(B2B),而非现代的网络电商。
时至今日,电子商务和在线交易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截至2022 年,全球电子商务总支出已经接近5 兆美元,仅在美国就占比20%。全球前10 大科技公司的市值突破7 兆美元,科技类股在美国股市中的占比,也超过了金融板块和能源板块的总和。
尽管过程中同样有起起落落,但自2000 年以来,网络产业还没有出现过一次泡沫破灭,而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技术」。**掌握技术的网络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常规产业,市值由收入和利润支持,而不是仅靠对未来的想像。**
而加密货币也是如此,在刚诞生之初确实可以称作是「空气币」。但前面提到过,近年来成熟的区块链产品不断诞生,政府机关、企业、甚至国家都对区块链技术逐渐重视并采用,都是区块链技术在不断成长的证明。
因此,把握住接下来的每一次机会,或许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熊市底部,会是最后一次的加密寒冬。
原创文章,作者:惊蛰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mlm.net/wang/3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