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

原文标题:《头等仓研报:跨链桥赛道解析》前言如果纵观DeFi的发展,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路径。从去年DeFi Summer开始,以太坊生态开始爆发,但另一方面,生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以太坊底层性能不足的问题,阻碍了生态的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有些人“自救”将目光放到Layer 2,有些人“想出去看看”投身于以太坊之外的其他公链。而到了2021年,NFT的“JPG”行情以及GameFi的火爆,进一步加剧了该现象。一方面生态建设欣欣向荣,一方面原有的扩容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于是我们在今年,看到了老牌公链的卷土重来 、新兴公链的强势崛起、Layer 2项目的相继上线。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促进了DeFi多链时代的到来。但是,多链格局下各链的DeFi生态仍然相对独立,多链互通成了适应发展的必然需求。跨链桥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了顺应DeFi潮流的新风口,备受市场关注。跨链桥是一种链与链连接的桥梁工具,允许将代币、资产从一条链转移到另一条链。两条链可以有不同的协议、规则和治理模型,而桥提供了一种相互通信和兼容的方式来安全地在双方进行互操作。在此份报告中,我们主要对跨链桥赛道进行一个较为宏观的梳理,其中包括了赛道背景、赛道定义、发展现状、赛道核心要素、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并结合目前市面上不同互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列举了数十个跨链桥项目,以展现这一赛道当前的服务能力。跨链桥是当下多链时代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本文编写之际,各公链以及以太坊Layer 2上的DeFi生态已经锁定了价值超过2,583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在未来随着跨链桥的逐步完善,我们将可以看到其为整个DeFi生态带来更多的可组合性的玩法。背景  随着区块链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多链并存的市场架构,并逐渐形成了以太坊为核心,其他公链众星拱月的局面。近两年,我们率先在以太坊上看到了有实际需求的应用场景:DeFi、NFT、GameFi以及未来的Web 3,生态建设欣欣向荣。但另一方面,生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以太坊底层性能不足的问题,网络拥堵、高昂的Gas费用,阻碍了生态的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有些人“自救”将目光放到Layer 2,有些人“想出去看看”投身于以太坊之外的其他公链。特别是在2020年的DeFi Summer、以及2021年“JPG”行情过后,能够明显感受到以太坊之外的公链赛道生态的迅速发展。诸多新兴公链(如:BSC、Solana、Near、Avalanche、Terra、Fantom等)在不可能三角上进行了相应的取舍,在可扩展性方面进行了补充和扩展,并且由于这些链大都是与EVM兼容,能够更容易的集成DeFi、NFT类型的项目,从而完成对以太坊已经成功落地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复刻。虽然这些新兴公链提供了明显更低的费用、更短的交易确认时间和一些额外的功能,但以太坊仍然是大多数DeFi项目的首选,主要是由于该网络上的高流动性和交易量。在目前这个以“流动性为王”的DeFi时代,各大公链在早期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纷纷通过高额的APY来吸引用户,于是由内卷促成的流动性争夺开启了。据 DeFi Llama 的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10月22日,以太坊上 DeFi 的锁仓量已经超过 1615 亿美元,BSC、Solana、Avalanche 等其它公链也吸引了 780 亿美元的资金,发展至今已形成不容小觑的规模。原本聚集在以太坊上的流量一步步被瓜分,形成了一个个被割裂的价值孤岛。而且,随着近两年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Layer 2项目,进一步加剧了该现象。截止2021年11月9日,以太坊 L2 总锁仓量突破 50 亿美元,较 10 月初翻倍。多链并存是当下市场的格局,并且随着公链和Layer 2项目数量的增加以及各自生态的逐渐完善,链上用户资产跨链的需求也会快速增长,跨链桥势必会成为刚需。发展脉络•       扩容区块链扩容的需求以及区块链互联互通的潜在需求,促进了跨链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回顾扩容技术的分类大体如下表1-1:表1-1 扩容技术大体分类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从扩容技术来看,比特币的扩容技术有:状态通道、侧链和原子互换。 以太坊的扩容技术大致经历了:从状态通道→侧链→Plasma→Rollup的一个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Layer 2的发展历程,以太坊Layer 2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现在已发展出多种不同的Layer 2,详情如下:注:以太坊分片(Sharding)是在以太坊内部进行扩容的性能解决方案,而Layer 2则是在以太坊区块链外部进行扩容的方案。1)从Layer 1到 Layer 2以太坊就是Layer 1,作为一个全节点公链,多节点共同协作,效率难免低下,这时候科学家想到了Layer 2的方案,即把一些以太坊上的交易移到Layer 2上去处理,处理完成以后再把结果返回给Layer 1,从而达到扩容的目的。雷电网络(Raiden Network)就是以太坊上早期的Layer 2,不过目前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2)侧链在以太坊上由于早期的状态通道未能获得大规模的应用,所以可以说最初的Layer 2是侧链。优点是实现了Layer 2,减轻以太坊的负担。但侧链是独立运行的,如果侧链上出现问题,比如侧链节点作恶或遭到攻击,会导致侧链执行交易有误,返回给Layer 1的结果也是错误的,安全性不够。3)Plasma由于早期的侧链安全性堪忧,于是更安全的Plasma出现了,Plasma不是完全被托管的,它使用了欺诈性证明的退出机制,当检测到Plasma链上出现错误时,用户可以安全的从Plasma链上退出,因此plasm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也是由于Plasma允许将错误的结果发布到链上,然后进行投诉程序的缺陷,最终没能走向普及。4)RollupRollup在Plasma的基础上改进了数据验证的方式,将二层区块中的大量交易数据,打包成一笔压缩的交易,发布到链上。为了确保其中每笔交易的有效性,各种 Rollup 方案设计了不同的机制以确保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与 Layer 1 保持一致。Layer 2的形式都差不多,都是通过将交易移至另一个区块链来处理,再将最终的交易结果或交易信息返回到以太坊主链、即Layer 1上。整体上,在早期主要提出的几种扩容技术原型,重点是针对 BTC 区块链容量限制及交易手续费高等问题,发展出闪电网络、Pegged Sidechains、分片等项目或技术;而后随着以太坊的逐步发展完善,侧重于面向更多种应用场景,例如:实现链上资产互换、链上匿名转账、增强区块的互操作性等,不断探索更强的可扩展性的通用跨链技术。•       跨链桥需注意的是跨链≠跨链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跨链技术是指数据和资产可以在不同的区块链上自由流转,其中包含了两个维度:资产和数据。就像很多人混淆Polkadot、Cosmos和跨链桥的关系一样,Polkadot和Cosmos本质上都是使用统一框架的链,具备较高的互操作性,同时对框架外的链,不具备任何的跨链优势。简单的理解,就是Polkadot和Cosmos的跨链更像是Layer 0,用户需要基于他们自身的标准才能实现跨链;而对于跨链桥来说,两条链可以有不同的协议,解决了不同资产不同网络之间的资产迁移问题。当前资产跨链足以满足DeFi的需求,同时也是当下的热点话题。而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跨链桥是资产跨链的一个主要途径,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成资产跨链的一个工具。另一个途径是跨链聚合应用Swap, 它通过将不同链上资产的流动性聚合起来,构建跨链交易池,用户可以在池中完成不同链上的资产兑换。注:目前有些地方也将资产跨链的两种途径统一归类为跨链桥,分类方式没有绝对,仅用于方便理解。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1 跨链的细分领域因此,本文后续暂不涉及信息、数据类型的跨链(如:波卡、Cosmos), 只讨论资产跨链中的跨链桥。上述介绍跨链的发展仅方便用户理解大体脉络,后续不做进一步描述。若不特殊说明,后文的跨链桥皆指资产跨链桥。而从跨链桥的发展脉络来看,详情可以参考下图1-2: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2 跨链桥优化过程注:Aurora 作为桥的部分具备一定的信息跨链的雏形。跨链的概念其实伴随着区块链的发展一直存在,而跨链桥是这两年才开始火热起来的板块。从跨链的发展脉络来看,大体是一个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人们会将去中心化的程度约等于跨链的安全程度,但去中心化程度不是安全性的唯一影响因素,此处举例仅为方便理解)。因为用户需求的不同,后面也可能催生出多种侧重点不同的桥。比如:资金体量大的用户往往希望通过更加安全的桥进行资产跨链,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则是更加追求桥的效率。早期,中心化交易所(CEX)是我们每个人最常使用的桥。此外,中心化的wBTC和HBTC占据了目前近9成的BTC锚定币的市场份额,像这类单点验证的桥,早期凭借着自身信誉,天然的可以吸引到很大一部分的流量。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渐渐不满足于绝对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于是演变出了多点验证的方法,毕竟集体作恶的可能性相对中心化的方式更小,看上去更加可靠。像Polygon Bridge采用的PoS+Plasma,Solana的跨链桥Wormhole由19个独立验证者对网络进行验证等等都是采用的多点验证的跨链桥方式。在多点验证之上更加去中心化的方式,进一步演化成依靠两条链上的矿工来维持,这也是现在很多链上都可以看到的方式——即铸造/销毁,通过在A链上锁定相应的aToken,并由预言机告知B链上的智能合约,待矿工验证过后B链上铸造新的bToken;当用户从B链返回A链时,销毁B链上的bToken,释放用户原本锁定的aToken。目前在单链桥上很多项目也都是采用这种原生验证的方式。不过前提是铸造出的代币(bToken)能够直接在目标链上被使用,比如:用户通过AnySwap,将以太坊上的USDC转移到BSC上,这时候用户获得的是anyUSDC,该形式的代币无法直接在BSC上进行兑换,必须先通过其内置的AMM再多进行一步swap,将anyUSDC 1:1转化为USDC,而这种方式会受限于资金池的规模。所以该模式无法很好的支持多链桥的很多项目。而只要有“人”对系统进行干预,终究是不确定因素,如果能基于绝对公正的机器人,那么其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理论上都会更高,基于哈希锁定的原子互换就是这么一种机器人,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路由器。目前像Anyswap V3、Shuttle Flow、Debridge便是采用此类方案。但原子互换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开发成本大,需要在两条链上1对1开发,而不是1对N,不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且不是任意两条链间都可以实现原子互换,原子互换在相同算法的两条间比较好实施,这也是为什么原子互换这种看似完美的方案没有大规模实现的原因。赛道定义定义此前1kx 研究合伙人Dmitriy Berenzon对跨链桥进行了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在抽象层面上,人们可以将“桥”定义为在两个或多个区块链之间传输信息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可以指资产、合约调用、身份证明或状态。大多数跨链桥的设计都包括几个组成部分 :监控:通常有一个参与角色,或者叫预言机(Oracle)、或者叫验证器(Validator)或中继器(Relayer),负责监控源链上的状态。消息传递/中继:监控角色接收到事件后,需要将信息从源链传输到目标链。共识:在某些模式中,该信息中继到目标链之前,需要在监控源链的参与者之间达成共识。签名:参与者需要个体或作为多重签名的一份子,对发送到目标链的信息进行加密签名。简单的理解,跨链桥是一种链与链连接的桥梁工具,允许将代币、资产从一条链转移到另一条链。两条链可以有不同的协议、规则和治理模型,而桥提供了一种相互通信和兼容的方式来安全地在双方进行互操作。赛道现状跨链桥项目数量此前在2021年9月8日,Dmitriy Berenzon在对跨链桥赛道进行系统的汇总时,已有40多个不同的跨链桥项目,详情如下图1-3。而截至2021年10月28日,保守估计目前市面上至少已存在近百个跨链桥项目,虽然有些项目是此前未被Dmitriy Berenzon录入的,但整体上来看,近期新增的跨链桥项目也有不少。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3 跨链桥项目不完全演示上图从左到右的3个生态分别是Cosmos、以太坊以及Polkadot生态,而图中列出的基本是各自生态中跨链桥的代表项目。结合目前跨链桥的项目来看,现在市面上主要的跨链桥多为二层扩展型的跨链桥,且主要是建立在以太坊上,如Arbitrum Bridges、Optimism Bridges、Polygon Bridges等。在以太坊DeFi生态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其他公链搭建的跨链桥大多都是先与以太坊实现资产跨链为首要目标(目前的跨链桥主要服务于——通过跨链桥赚取收益的流动性提供者),因为这有助于为自身DeFi生态引流,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APY吸引,比如:Avalanche、Fantom、Solana等。并且伴随着今年EVM兼容的链和Layer 2的快速发展,基于以太坊虚拟机的网络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候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资产跨链是目前的刚需。跨链桥整体规模1)TVL根据Dune Analytics的数据监测,截至2021年11月1日,目前由@eliasimos收录的16个主要的跨链桥的锁仓总额已达到约220.32亿美元,约占DeFi总锁仓额的9.10%。过去30天TVL增加了37.40%,过去60天TVL增加了135.36%,从下图1-4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上升曲线。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4 跨链桥TVL规模(不完全统计)其中,当前锁仓总额最高的是Ronin Bridge(Axie Infinity侧链桥),达到了59.35亿美元;位居第二的是Avalanche Bridges,达到了52.60亿美元;位居第三的是Polygon Bridges,锁仓量达到了52.29亿美元;其次,Fantom Anyswap Bridge和Arbitrum Bridges当前锁仓额也都超过了20亿美元,位列第二梯队。而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数跨链桥当前的锁仓额都不足1亿美元,整体格局的分化十分明显。2)锁仓资产分布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5 跨链桥锁仓资产分布情况(按资产规模从高到底排序)其中,当前跨链桥锁仓最高的资产是WETH和ETH;AXS凭借着Play to Earn的模式吸引了海量的用户,目前位居第二;稳定币和DeFi应用的治理代币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份额;此外,受到Polygon上DeFi生态蓬勃发展的影响,以及跨链预言机广泛需求的影响,MATIC和LINK在跨链桥上的锁仓总额也较高。整体上,从跨链资产的锁仓规模来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目前对于跨链桥的需求,主要集中在DeFi以及区块链游戏领域。3)跨链桥独立地址数概况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6 近期主要跨链桥项目的独立地址数概况(单位:个)由PANews汇总出的上图1-6数据情况来看,近期跨链桥项目的用户规模增幅十分显著。13个跨链桥7月的独立地址总数约为4.71万个,8月约为6.28万个,9月已猛增至12.76万个,10月第一周的独立地址总数就已经达到3.46万个,若按当前用户规模预估,则10月的独立地址数将略高于9月达到约14.82万个[10]。此外,由@eliasimos在Dune Analytics收录的信息显示,截止2021年11月1日,目前以太坊上与跨链桥项目交互过的独立地址数,已经达到了203,426个。赛道核心要点跨链桥发展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点:1)安全性(Security):信任和活跃度假设、对恶意行为者的容忍度、用户资金的安全性和反身性;2)速度(Speed):完成交易的延时性,以及最终性保证。通常需要在速度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3)可扩展性(Connectivity):为用户和开发者选择目标链,以及集成额外目标链的不同难度级别;4)资本效率(Capital efficiency):经济学概念,包括确保系统安全所需的资本和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5)状态性(Statefulness):能够转移特定资产、更复杂的状态和 / 或执行跨链合约调用。不同的项目在安全性、效率、可连接性等维度有不同的取舍,为了更好的了解跨链桥项目发展的核心要点,我们可以先对该赛道进行大致的分类,然后在具体到各种解决方案不同的取舍,以及相应的优缺。 分类(跨链桥的解决方案)目前跨链桥设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可以根据验证跨链交易的机制(不同的验证者类型)进行分类:1)中心化交易所(CEX)在跨链桥兴起之前,用户如果需要在不同链之间进行资产跨链,最原始的方法往往都会借助到诸如Binance、Huobi等中心化交易所。CEX的跨链过程只涉及跨链桥上各类资产余额的变动(反向跨回去也只需要改变桥内资产余额;若余额的控制权在少数个体手中,可能存在超发风险),而不涉及资产的铸造和销毁。严格意义来说,这根本不能算是桥,但这确实是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案。然而,虽然短期内我们可以选择相信Binance的口碑,但没有人能保证其永远不会出错,产生潜在的风险。于是有了后续的其他几种方案。2)单点/多点外部验证单点/多点外部验证,通常有一个或一组验证器监控源链上的特定地址。在资产跨链的过程中,用户先向源链特定地址发送资产,然后锁定。第三方验证器会对这些信息进行验证,需要达成共识。一旦达成共识,则会在目标链上铸造等量的资产。这些验证器一般会使用不同的代币作为抵押,以此保证安全性。外部验证技术通常的表现形式有:安全多方计算(MPC)系统、预言机网络、门限签名等。单点外部验证典型的代表就是wBTC。多点外部验证的代表有Anyswap、Synapse、PolyNetwork等,整体上与单点外部验证类似,只不过在资产质押+博弈的条件下,他们集体“出错”的可能性更低,理论上会比单点验证更加靠谱,实际上的效果需要看机制的设计和参与者。3)原生验证原生验证,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由源链上的验证者(矿工/节点)进行见证和担保,无需依靠第三方的验证器、也不需要质押资产。这通常是通过在另一条链的以太坊虚拟机(VM)中运行一条链的轻客户端来完成的。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无需信任,它通过在目标链的虚拟机内运行源链的轻客户端完成验证。跨链桥的参与者对源链上的消息进行监控,然后将包括加密证明的监控记录和区块头转发到目标链上的合约。在对记录的事件进行验证之后,在目标链上执行操作。整体上,由于是无须信任的模式,安全性表现较好。此外在目标链与源链两边矿工的见证下,用户不仅能够实现资产转移,还可以实现通用化的信息转移。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任何两条链之间部署这种原生验证桥,开发者都需要在源链和目标链上开发部署新的轻客户端智能合约,以对源链的信息进行验证。同时这种验证本身也会比较昂贵。因此,其不足主要在于费用高、速度慢、不容易拓展到更多链,在早期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像Cosmos的IBC、Near的彩虹桥(Rainbow Bridge)、波卡SnowBridge、LayerZero、Movr、Optics、Gravity Bridge等项目都是采用原生验证的方案。4)本地验证(流动性网络)本地验证是局部验证模式,它也是点对点的流动性网络。每个节点本身都是“路由器”,路由器提供的是目标链的原生资产,不是衍生资产。此外,通过锁定和争议解决机制,路由器无法将用户资金取走。像现在很多新推出的跨链桥项目,都是采用这种模式,比如:Hop、Connext、Celer、Liquality以及一些简单的原子交换系统等。可以看出,这种点对点的模式在安全性上表现不错。同时,其费用、速度和多链的连接扩展也还可以。不过,其主要缺点在于传递信息方面有局限,无法做到通用化。举个简单的例子,通过流动性网络把多条链连接起来,可实现该架构中任意两条链之间的跨链,比如跨链协议接入了以太坊和BSC,这时候如果它接入Polygon,就可以提供Polygon 与以太坊、Polygon 与BSC 间的跨链,无需再一一建桥(如下图1-7所示)。这种流动性网络的跨链桥形式,可能会催生出一个或多个跨链底层协议:对于想要提供跨链功能的协议或Dapp,只需接入这些跨链协议即可支持跨链。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7 跨链池简单演示如若按照上述思路区分市面上的跨链桥的话,可以得到以下表格中的结果:
表1-2 跨链桥项目分类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上表数据截止2021年9月8日,来源:https://medium.com/1kxnetwork/blockchain-bridges-5db6afac44f8需注意的是,任何特定网桥都是双向通信通道,每个通道中可能有单独的模型,且上述分类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混合模型,如 Gravity、Interlay 和 tBTC,因为它们都在一个方向有轻客户端,在另一个方向有验证器。不同跨链桥的权衡根据上面的描述,总结来说,除去CEX之外,另外三种模式的跨链桥各有优缺点,存在不同的权衡。按照上述:安全性、速度、可扩展性、资本效率、状态性的维度进行评估,可以得到下图:
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1-8 跨链桥不同解决方案优缺对比上图1-8,由Dmitriy Berenzon整理的数据,能够较为清晰的反映出不同跨链桥解决方案的优缺。具体展开来看:1)外部验证,好处是速度较快、费用较便宜、可以传递通用数据、并允许在任意数量的目标链上与该数据进行交互,可以更容易连接到更多链。不过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方式是以安全性为代价,需要用户/LP完全信任外部验证器的资金/数据,依赖于桥的安全性,而不是源链或目标链。在某些情况下外部验证为了保证外部验证器不会作恶,往往都会采用额外的质押(staking)或 bonding 机制,来尝试为用户增加安全性。而这需要验证者超额抵押,以保证抵押资产>验证金额,并且随着吞吐量增加的同时,也会成比例的扩大抵押品的需求,因此在经济上资本效率低下。2)原生验证,对于链之间传递的数据,完全由底层链自己的验证者验证,由底层验证者直接负责桥的安全,是目前无需信任程度最高的跨链桥形式。如果有安全问题,也是链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无须质押资产(资本效率较高)。不过这些优势是以可扩展性为代价的,对于所连接的每条链,开发者必须在源链和目标链上部署一个新的轻客户端智能合约。此外,原生验证还存在速度较慢和费用较高的短板。例如,遇到类似于依赖于欺诈证明的Optimistic模型(如Optimism),交易延时可能会达到4小时以上。3)本地验证,是流动性网络的模式,它采用局部验证,无须全局验证,因此其速度更快,费用更低。并且也是无需信任的,他们的安全性由底层链提供支持,因为Rollups共享了一些合理的保证,所以也具有安全性的优势。同时,点对点的流动性网络的吞吐量也较大。而不足之处在于,它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局限,无法做到通用化的信息传递(但对于目前的DeFi已经够用了)。注:并非每个本地验证的系统都是无需信任的。有些项目采取一定程度上牺牲无需信任的取舍,来改善用户体验或添加额外的功能。如:Hop通过在系统中需要一个快速的 arbitrary-messaging-bridge (AMB) 来添加一些信任假设:该协议在 1 天内解锁 Bonder 的流动性,而不是在退出 rollup 时等待整整 7 天。如果给定域不存在 AMB,该协议还需要依赖外部验证的桥。跨链桥不同模式权衡不同。不同资金规模的用户对资金效率和安全系统的考量也不尽相同,各个桥着重的领域,都有相应的用户需求。因此,跨链桥未来大概率不会一家独大,更可能是多桥共同发展的一个局面。上面我们提到了,目前市面上至少存在70+跨链桥项目,面对如此繁多的项目,本章节,头等仓将盘点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的跨链桥项目,展现这一赛道当前的服务能力,并辅助用户做出投资选择。本章节对于跨链桥的分类,主要参考此前链闻潘致雄老师,对该赛道的划分:1)官方桥,包括 Solana 的 Wormhole、NEAR 的彩虹桥,这类桥的安全是最有保障的。2)偏专业的、资产类的桥,包括 Ren Protocol、Keep Network、DeCus、pNetwork 等等,专注于把比特币跨到其他网络,解决方案不太一样,资金效率还有待提高,但在过去 DeFi Summer 中获得了不错的增长。3)比较通用的第三方桥,比如 Poly Network、Celer、Anyswap、Hop Protocol、Synapse Protocol 等。第三方桥也是目前普遍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细分领域。4)跨链桥聚合器,目前还较为早期,主打的概念是通过聚合主流的跨链桥,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帮用户进行自动匹配和推荐最佳的跨链桥方案。官方桥目前发展较好的公链的官方桥情况,主要如下:表2-1 官方桥简介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注:上述TVL如未特殊引用皆来自各项目的官方网址、区块浏览器或@eliasimos统计的Dashboard,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1月8日。官方桥部分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在进行链上资产转移时,相应的可选方案,此外,本小节介绍的官方桥项目皆未发币,熟悉跨链交互的用户,可直接跳到下一部分2.2章节进行阅读。Binance Bridge官网:https://www.binance.org/en/bridgeBinance Bridge是币安智能链BSC的官方跨链工具,目前支持BSC、Ethereum、Tron、Solana、Binance Chain Network网络之间的资产互通。Binance Bridge 支持的跨链资产有 USDT、DAI、ETH 等80多种主流资产。Binance Bridge的运行原理是先锁定一定数量的原生资产,再按照 1:1 的比例将原生资产封装成跨链资产。以ETH资产从以太坊跨链至 BSC 为例,当用户想要将跨链到 BSC 上的资产 (BETH,Binance-Peg Ethereum Token) 撤回以太坊时,封装资产 (BETH) 就会根据转出数量销毁,按 1:1 解锁原生资产 (ETH)。在 BSC 链上,从以太坊跨链来的资产通常是以封装资产的形式出现在 BSC 生态中,常以 B 开头做标记,如 BETH、BDAI 就是 1:1 映射来的封装资产。Avalanche Bridge官网:https://bridge.avax.network/Avalanche Bridge(AB桥)是雪崩协议在2021年年初推出的官方跨链工具,主要用来解决用户将以太坊链上 ERC-20标准下的资产和Avalanche网络资产转移的问题。用户通过 Avalanche Bridge,目前可以将20多种ERC-20标准的资产实现与Avalanche的C链互通。在 Avalanche 生态中,从 AB 桥跨链过来的以太坊ERC-20资产以后缀“.e”标记,如:WETH.e 就是WETH跨链至Avalanche网络的状态。需注意的是,Avalanche Bridge不支持原生ETH、BTC资产,但可以通过桥传输WETH、WBTC这些封装资产。Terra Bridge官网:https://bridge.terra.money/Terra Bridge是Terra(LUNA)官方提供的资产跨链工具,目前支持Terra原生资产在BSC、以太坊、Harmony网络中互通,主要支持Terra生态内的LUNA、ANC、稳定币UST、合成股票资产(mAAPL、mAMC、mGOOGL 等)及合成资产(mBTC、mETH)等原生资产转移。需注意的是,Binance Bridge支持的最低跨链资产价值在50 – 130美元左右(不同资产的最低限制存在略微不同),雪崩协议的 Avalanche Bridge跨链的最低价值限制不低于75美元,这两个跨链桥都有最小跨链金额限制,而Terra Bridge则没有任何资产数量及价值限制。Wormhole官网:https://wormholebridge.com/#/Wormhole是Solana与Certus.One合作开发的资产跨链工具,于2021年9月22日推出,主要用来实现以太坊和Solana资产跨链。目前伴随着V2版本的推出,Wormhole新增支持了BSC和Terra链上的资产转移功能,之后会进一步扩展NFT支持,以实现ERC-1155 资产的跨链转移。在Wormhole出现前,Solana上的用户想要与其它区块链网络资产互换时,通常的操作是先把Solana链上的SPL资产提到中心化交易所FTX卖出,然后再买入其它链上资产;进入Solana生态时,用户也需要先通过FTX买入SPL资产,然后再充值到Solana链上。这种复杂的操作限制了用户在Solana链上的体验,直到Wormhole的出现,它可以让用户直接将以太坊ERC-20资产转换成Solana的SPL标准下的资产。当用户从Solana链上把SPL资产撤回到以太坊时,可以直接转换为ERC-20标准的资产,无需再经过中心化交易所的充提步骤,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流程。目前除了Wormhole,也有越来越多专注于Solana这种非EVM公链的跨链桥逐渐出现,如:Allbridge等。Rainbow Bridge官网:https://ethereum.bridgetonear.org/Rainbow Bridge是Near官方推出的跨链桥,主要用以连接以太坊链上资产,目前仅支持以太坊ERC-20资产的转换。Rainbow Bridge在账户系统上做了优化。通常情况下,用户的资产跨链时需要先将钱包切换至目标网络,一般只支持连接到同一钱包地址。但在Rainbow Bridge,用户只需用Near账号登陆,就可以可填写想要转入或转出的链上钱包地址和金额,Rainbow Bridge会自动执行这个操作。Multichain官网:https://multichain.xyz/multichain.xyz主要针对支持以太坊虚拟机(EVM)的平台间的跨链,是Anyswap团队和yearn.finance(YFI)创始人Andre Cronje共同开发的跨多链平台。目前已支持Fantom、以太坊、BSC、Polygon、Avalanche、Moonriver、Harmony、Arbitrum等在内的总计10条区块链上的900多种代币资产转移。与其它平台相比,Multichain.xyz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开发者自行部署自己的跨链代币,具有广泛的兼容性,这也是目前Multichain.xyz能够支持如此多的公链以及跨链资产的主要原因。开发者在其中有充分的自主权,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跨链代币。但Multichain.xyz的跨链通常无法独立形成目标链上的通用资产。Polygon Bridge官网:https://wallet.polygon.technology/bridgePolygon Bridge是Polygon推出的官方桥,主要用以连接以太坊链上的ERC-20资产。目前Polygon Bridge同时支持 PoS Bridge 和 Plasma Bridge 两种桥机制。PoS Bridge 是官方推荐使用的桥,它具有更快的提款时间(约30分钟),支持更多的以太坊资产标准,而 Plasma Bridge 提款时需要等待 7 天的挑战期,但是它在安全级别上会更高。Arbitrum Bridge官网:https://bridge.arbitrum.io/Arbitrum Bridge是以太坊Layer2层扩容协议Arbitrum官方推出的跨链桥,主要用来解决以太坊Layer和Arbitrum之间资产的转移。目前,Arbitrum Bridge支持ETH和ERC-20资产在Layer1和Layer2之间的转移,手续费以ETH结算。需注意的是,通过Arbitrum Bridges从Arbitrum网络将存入资产取回Layer1时,取款申请后至少有7天的提款期。也就是说,用户需要至少等待7天直到Layer1层主网收到取款后,才能证明你提款成功。Optimism Gateway官网:https://gateway.optimism.io/Optimism Gateway是以太坊Layer2层扩容Optimism官方推出的跨链桥,主要是用来解决以太坊和Optimism之间的资产互通需求。该跨链桥目前支持ETH和以太坊生态内的主流ERC-20资产转移。同样需注意的是,从Optimism提取存入资产也有 7 天提款期。资产类桥偏专业的、资产类的桥,在早期乃至目前,绝大部分都是专注于将比特币跨到其他网络。一方面,由于应用端(DeFi)的爆发,资产跨链提前出道,甚至没有借助主要的跨链平台 Polkadot、Cosmos,而是先行以封装代币(Wrapped Token)的模式,通过智能合约的模式运转起来。另一方面,目前有价值21亿美金的比特币锁定在 DeFi 应用中,但对比 BTC 的市值,占比0.16%,规模差距巨大[20]。如果能在 BTC、ETH或者其他公链的独立网络之间实现跨链资产转移,让用户利用其持有的 BTC 在 DeFi 中获得收益。借助于 BTC 本身的用户规模、持有量和交易量,以及网络效应等特点,势必能让 DeFi 生态实现进一步的快速增长。在如此规模的市场面前,已经有不少项目致力于将比特币跨到其他网络,并且在过去 DeFi Summer 中获得了不错的增长,各自的解决方案都不太一样,但由于普遍采用的封装代币(Wrapped Token)的模式,也使得资金效率相对较低。WBTC官网:https://wbtc.network/wBTC 的比特币资金存放,是在托管机构 BitGo 的冷钱包里面。BitGo 成立于 2013 年,专门向机构客户提供数字资产的托管服务。像 BitGo 这类型的机构本身是受当地法律管辖的注册公司,并且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保险方案。所以,法律和保险是中心化托管服务的两层保障。对于 wBTC 来说,这个组织包括了众多的 DeFi、钱包的著名项目。作为商人角色,它们手中也会持有大量的 wBTC。所谓“大而不倒”,一旦出现资金安全问题,那么所有组织成员都会遭受损失。所以作为普通的用户,与其说是对于托管机构 BitGo 的信任,不如说是对整个项目组织的信任,相信各个组织成员在系统性风险面前,会相互监管。另外,wBTC 也有通过 Chainlink 的储蓄证明机制来弥补中心化的问题。具体的流程就是以太坊上 DApp 可连接到储蓄证明合约中,该合约由 Chainlink 支持的预言机网络每 10 分钟检查 BitGo 的 wBTC 托管钱包的余额,当发现偏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Chainlink 就将使用新的余额,并进行链上数据推送。此做法让所有用户都可以实时查看在 wBTC 上的质押情况,进一步保障了资产安全。头等仓观点:虽然 wBTC 是中心化的,但目前的安全性是得到市场认可的,WBTC目前也是锚定BTC市场占比最高的,达到75.98%。不过WBTC在用户体验方式不是很友好,具有一定的操作门槛。整体上,WBTC已经建立了相对于其他竞品的巨大优势,并已成为以太坊上默认的BTC锚定币。Keep Network官网:https://keep.network/Keep Network主要重心在 BTC 资产跨链。tBTC 是去中心化中继方案的跨链项目。在安全性上tBTC有三重保障:1)用门限 ECDSA 签名加密;2)随机信标;3)签名者需要超额抵押 ETH,增加作恶的经济成本。其安全技术在目前整个 BTC 资产跨链中属于行业前列,但相应的需要450%的超额抵押,在资本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不过团队在后续的tBTC v2版本中有将此纳入了改进点。Keep Network近阶段的工作主要围绕与NuCypher的合并展开,届时两个项目的协议功能和社区将合并到Threshold Network中,并非公司的合并,并发行新的代币“T”Token。据团队披露,该合并已处于最后阶段,很快将正式上线。在不久的将来,Threshold Network 将增加 tBTC 的采用率,并可能引入其他跨链资产。头等仓观点:目前 Keep Network 团队和社区正在开发 tBTC v2,团队于10月9日披露了,tBTC v2 Bridge 预计将在今年年底上线。届时也将开展相应的流动性挖矿计划,以激励用户将资产迁移到 TBTC v2。目前tBTC仅占BTC锚定币市场份额的0.26%(总计793枚tBTC),TVL有2.85亿美元。如果v2版本能够吸引足够的LP,并且加上目前跨链桥板块的火热,后续可能存在一定的机会。Ren Protocol官网:https://renproject.io/Ren 是采用去中心化见证人方案的跨链项目,主要产品为 RenVM,目前RenVM的跨链已支持ETH、BSC、Solana、Avalanche、Fantom、Polygon和Arbitrum,此外后续也将新增对于Terra的支持,其中 renBTC 在整个 BTC 锚定币市场中占据第3的位置,市场占比5.38%。RenVM 是用来加密锁仓的资产,它使用 Hyperdrive 共识算法来运行区块,并用 SSS 来加密私钥,使得 1/3 以下节点作恶情况下的网络安全性。它用分片的方式将所有的暗节点随机打乱,以减少共谋的可能性。最后它采用抵押 REN 的方案,增加作恶的经济成本。头等仓观点:目前Ren团队积极地与DeFi项目合作、增加跨链支持,以不断拓展生态用例。近期,Fantom、Polygon、Solana、Avalanche等公链上的挖矿收益的激增,TVL增速明显,此前RenVM新增的跨链支持,目前已为生态取得不错的成效,从9月底至今(年11月2日)TVL已上升了2倍左右,较8月底增长3倍左右,目前RenVM的TVL已达到17.5亿美元的规模。业务情况持续在增长,值得关注。pNetwork官网:https://p.network/pNetwork 是利用 TEE 与 MPC 支持跨链功能的资产发行平台,允许使用受信任的执行环境(TEEs)和 MPC 支持的网络来发行具有跨链可组合性或 pToken 资产,以保护基础资产。其中pBTC 是由 pTokens 发行的BTC锚定代币,它是以各种去中心化的见证人跨链方案。pBTC 使用可信计算来保证安全,BTC 地址由一组运行可信执行环境(TEE,一种硬件)的验证人管理,并且同样采用门限签名方案进行协调。目前支持在以太坊、BSC、Polygon、xDAI、Arbitrum、Telos、EOS链上使用,当前的TVL有2.27亿美元。此外,据pNetwork团队披露,pNetwork 将发布 v2 版本,pNetwork v2 是一个跨链路由协议,它使任何区块链平台上的用户和智能合约能够跨链发送和接收资产和数据信息,改善和扩大了前一个版本的适用性。pNetwork v2 将引入用于跨链传输数据的通用消息传递系统 Postman,pTokens 桥也将得到升级,支持从一个区块链到另一个区块链的直接转移(例如以太坊上的 pBTC 可以直接转移到 Arbitrum 或 Polygon 而不需要再回到比特币网络)。头等仓观点:目前pBTC的市场占比较低,对于pNetwork来说,目前首要任务除了增加更多链的资产转移,也要考虑到pToken在DeFi世界的用途,对于项目而言还应该给与更多的项目集成,扩展更多的用例。小结:本小节我们介绍了4种具有代表性的BTC锚定资产,像WBTC这种信任式的锚定资产具有经济效率的优势(无需超额锚定资产),同时也是目前发展最好的模式。而无需信任的锚定资产更符合区块链精神,但目前还处于探索中,tBTC做出了最早的尝试;随后RenBTC通过采用私钥分片机制解决了见证人的退出机制问题,并采用抵押REN的方案,增加作恶的经济成本;而tBTC v2版本在抵押不可避免的情况,通过改变分组方式,降低安全抵押率。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案,无需信任的BTC锚定资产也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目前来看中心化的方式发展最佳,但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完善,也可能逐渐向去中心化的方式演变。对于最佳的实践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第三方桥目前跨链桥的项目很多,但整体上真正好用的桥并不多。目前用户在进行资产跨链的时候,肯定还是首选安全性较高的官方桥,但另一方面,较高的安全性可能在资金效率、成本、去中心化等方面表现不佳(比如:Arbitrum Bridge、Optimism Gateway都需要7天的提款期;Binance Bridge、Polygon Bridge等官方桥都需要用户的信任)。跨链桥最终不会变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各个桥的安全性、效率、成本都不太一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想要的效率、想要的成本来自行选择,不同资金规模的用户对资金效率和安全系数的考虑是不同的。AnySwap官网:https://anyswap.exchange/简介:AnySwap是一个基于Fusion公链的去中心化跨链交易所,交易所部分采用和Uniswap一样的技术,具有自动定价功能和流动性系统。不同的是Uniswap提供的交换对只限于以太坊和ERC20代币,AnySwap则通过Fusion的DCRM技术实现了跨链代币交换。以充值 BTC 完成资产映射的过程为例。用户向 Anyswap 托管账户充入资产,Anyswap 通过跨链桥构建的智能合约依据托管账户的状态变更,实现链上映射资产生成,并发放到用户在链上的账户,从而完成对资产的跨链映射。注:AnySwap采用多点外部验证的方式并不能实现完全的去中心化,目前只是相对弱中心化。需注意的是,Anyswap此前多链路由v3版遭黑客攻击,跨链资金池损失约 800 万美元,主要原因是黑客发现了 Anyswap 的代码漏洞,从而拿到了公私钥对,盗走了资产。用户体验:AnySwap正常的跨链时间在10-30分钟,不过其采用的跨链聚合应用Swap的方式受限于资金池的规模(比如:A通过AnySwap将ETH跨到BSC上获得anyETH,但如果BSC上的流动性不足,A将承受很大的损失,具体情况如下图2-1所示),有最大跨链金额限制(同时也有最小跨链金额限制,约20 USDT),百万美金以上的大额跨链到账时间需要等待12小时。此外跨链的成本为:网络本身的交易费用(在 L1 上的交易费用)+协议交易费(0.3%)。优点是退出期不需要7天,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正常都是够用的,但是对于大户来说不太友好。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2-1 Swap方式受限于资金池规模示例(数据截止2021年11月12日)规模:截止2021年11月10日,AnySwap目前支持以太坊、Fusion、BSC、Fantom、Polygon、Arbitrum等23条链在内的901种代币交换,节点数有35个,跨链锁定资产达到49.6亿美元,是目前跨链桥赛道TVL最高的项目。经济模型:Anyswap的代币为ANY代币,总量1亿枚,目前流通17.25%。代币的作用有治理和奖励平台上的活跃用户。同时通过 Anyswap 协议,用户可以用 ETH、BNB、USDT等资产兑换 ANY,也可以用 ANY 跨链兑换其他资产。头等仓观点:目前Anyswap已经在多链的完成了集成,并且拥有不错的业务数据表现,后续会进一步与其他链进行跨链集成,基于底层搭建生态,可以关注。cBridge官网:https://cbridge.celer.network/#/transfer简介:cBridge是由Celer团队开发的跨链桥工具,基于原子交换技术实现。Celer Network当前的重点是cBridge(跨链资产转移),2021年7月底上线了1.0版本,10月上线2.0测试网。cBridge 1.0的主要问题包括:1)中心化,用户请求和分配都通过网关中心化调配;2)服务节点可能在完成服务之前下线,导致用户资金被卡。除此之外,1.0 版本中只有节点能够提供流动性,因此会出现流动性不足、无法提供大额资金跨链服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cBridge 将升级至 2.0,主要是引入 SGN 网络(原设计用于监控用户状态,解决用户离线问题),并且将分为 2 个阶段逐步实现。第一阶段测试网于10月推出,SGN 将作为共享流动性池管理器,第二阶段推出 SGN 作为 cBridge 节点网关和服务水平协议仲裁者。并且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主网。cBridge 2.0是一个全新的资产和信息跨链解决方案(短期内的开发重心还是在资产跨链上),基于DPoS。此外,2.0 设计了一整套激励机制让用户和 LP 去平衡流动性,类似于 Curve 的 AMM 机制,促使不同链流动性的平衡。用户体验:cBridge目前支持转移的代币种类比较少,但使用感不错。跨链费用分为两个部分:网络本身的交易费用+支付给中继节点的运营费用(由节点自己定价),目前在不同链之间转移只需要0.5刀左右交易费,而涉及以太坊主网的资产转移交易费用仍然比较贵,相较于通过原生跨链桥转移,交易费降低,此外,退出期不需要 7 天。而不足之处在于,协议中资产的流动性会限制跨链的资产规模。规模:目前cBridge链接了Ethereum、Polygon network、xDai chain、Binance Smart Chain、Okex Chain、Arbitrum、Avalanche、Fantom、Heco,总计9条链。此外,据Celer区块浏览器显示[28],截止2021年11月10日,与cBridge跨链桥交互过的唯一地址总数达到34,091个,历史跨链交易总额达8.79亿美元。经济模型:Celer Network代币符号:CELR,代币总量100亿枚,目前流通56.45%。cBridge 1.0版本中的经济模型可以说表现不佳,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原先的版本用户如果想做LP,必须单独运行、维护一个节点,门槛相对较高。在原子交换的模式下,流动性可能不会那么高,因为它是割裂流动性的一种方式,但在安全性上表现会更好。不过,团队在2.0的版本中也相应的进行了一些取舍,并推出DPoS的模式,用户可以直接选择去相信链上的中继节点,而不用再单独运行一个节点。头等仓观点:cBridge 2.0的SGN作为公共流动性池后,不想运营节点的用户也可以为 cBridge 提供流动性,可以更方便 Layer2 或者其他 Layer1 的项目方在 celer 上提供流动性,这有利于加大 cBridge 的流动性深度。SGN 作为节点网关和仲裁者也有利于 Bridge 更好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尽管 cBridge 采用了类似 Curve 的联合曲线算法,但是当大额资金进出时,仍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滑点,因此对大额资金跨链适用性仍需观察。除此之外,当出现像 Arbitrum 流动性外溢事件时,节点可以通过拒绝服务确保流动性平衡,而 SGN 作为公共池在此类事件中能够保持多链间的流动性平衡仍具有疑问。目前cBridge 2.0主网已正式启动,相应改进的功能会分多个阶段推出,而对于投资者可能比较关注的流动性激励计划,团队预计在1.5个月左右推出(也就是2021年底到2022年初左右的时间),整体上对于2.0后续相应功能的实际交付情况值得期待。NXTP(Connext)官方:https://connext.network/简介:NXTP全称:非托管跨链传输协议(Noncustodial Xchain Transfer Protocol),由Connext团队发布,该协议使用类似于哈希时间锁的原子交易机制,但没有依赖哈希原象,而是基于智能合约,将一笔交易的触发条件直接设定为提供另一笔交易的签名。NXTP的跨链交易主要通过3个步骤完成:1)交易路由的选择和拍卖(Route selection),用户选择具体的链和资产,然后提交转账信息开启拍卖(Router)。路由节点在获得这些信息后,需要提交私密的出价信息,其中要包含完成转账的时间和价格范围。从这点来看,NXTP 中的 Router 与 cBridge 中的中继节点承担了相同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自定义其服务价格并向用户竞标,而后者的服务价格则由协议统一规定并通过治理调整。2)准备交易(Prepare),用户提交一个包含路由节点签名的出价信息给Nxtp的合约后,这个交易会锁定用户在该链的资产。当路由节点检测到了一个在合约中的交易事件后,就可以在目标链上锁定这条链的资产流动性。路由节点锁定的资金量=发送金额 – 拍卖费,所以路由节点能从这笔交易中赚得部分收益。3)执行交易(Fulfill),用户提供交易签名以解锁目标链上的资产,而路由节点可以使用该用户公开的签名信息从原链中获取资产。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2-2 NXTP跨链交易流程团队表示,在这个流程中的任何时候,该交易都可以被取消。一旦该交易超时,则交易可以被任何一方取消。此外,NXTP的流动性提供存在虚拟AMM(Virtual AMM)机制,这意味着用户在源账本上付出 1 个 USDC,在目标账本上获得的,可能不是(1 – r)个 USDC ( 设手续费为 r ) ,而可能是(0.99-r)或是(1.02-r),具体的数值取决于源账本与目标账本上的总流动性比值(池子的比例越不平衡,价差就会越大,但相反的也创造了更多套利机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加一个负反馈机制,促进 Router 根据需求平衡不同账本上的流动性。目前Connext 通用跨链交易协议 NXTP 主网已上线,并支持 Arbitrum、Polygon、xDai、Fantom、BSC 网络。头等仓观点:NXTP的产品还未上线,所以未能对其产品进行评估,从公布的机制来看,具备可行性。未来Connext能接入目前最重要的几条 Layer 2 网络,是项目发展的关键点。Hop Protocol官网:https://hop.exchange/简介:Hop Protocol是由此前智能合约钱包开发团队Authereum开发的跨链桥,他们方案中设计了Rollup-to-Rollup的通用资产桥,以实现Layer 2网络之间和以太坊主网之间的资产转移。Hop Protocol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自动做市商(AMM)组件和连接器(Bonder)。使用Hop时,资产需要通过Hop流转到Layer 2网络中,比如通过Hop的资产桥进入二层的ETH被称为Hop ETH(或hETH)。hETH和ETH理论上是完全等价的,但是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价差。所以Hop Protocol引入了AMM的组件以及连接器,AMM是为了解决ETH和hETH之间的短时间波动的价差而设计的,而连接器(Bonder)的角色则是可以为需要提前释放流动性的用户提供流动性,以便帮助用户将hETH转化为ETH,同时也可以获得部分的收益(因为他为用户节省了7天的提款周期)。Bonder可以通过观察不同Layer 2之间的交易数据,为网络提前垫付ETH,而不同Layer 2网络之间的套利者也会不断再平衡 (以获得收益) ,将AMM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具体实现流程可以参照下图2-3。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2-3 Hop Protocol跨链流程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户将Token在Hop Protocol转化为hToken,然后使用Hop Bridge将hToken从Rollup 1发送到Rollup 2,这时候由于连接器(Bonder)已经在Rollup 2为hToken提供了前期的流动性,所以Hop的AMM能够自动帮助用户将hToken转换为原有的Token,从而免去了在Rollup需要等待7天的提款周期。用户体验:在Hop上退出期不需要 7 天,交易的费用可能比起其他网络会较高,因为跨链的成本包含了:网络本身的交易费用+协议交易费(0.04%),另外还存在交易滑点。除此之外,在用户体验方面整体还是比较丝滑的。头等仓观点: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Hop协议中资产的流动性会限制跨链的资产规模。此前6月份,Hop集成Polygon网络的时候,开启价值20万美元的MATIC流动性挖矿奖励,但随着流动性挖矿奖励的结束,这些矿池中的流动性也如预期般急剧下降。目前Hop的TVL为9,992万美金,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中下水平。流动性困境不仅仅是Hop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互操作性协议、扩容解决方案、DeFi 协议都绕不过去的问题。目前能想到的方案有两种:1)Hop通过发行治理代币,通过代币奖励来吸引LP进行流动性挖矿;2)通过借助诸如Tokemak这类的流动性基础设施层,为桥提供流动性。O3 Swap官网:https://o3swap.com/简介:O3 Swap 是 O3 Labs 团队孵化的跨链聚合交易协议,目前支持与以太坊、BSC、Polygon、Arbitrum、Heco、Neo总计6条链实现跨链交互。通过在不同公链及Layer2网络上部署“聚合器+资产跨链池”的模式,实现不同链上主流资产的自由兑换。O3 Swap 主要功能模块由两部分组成:O3 Aggregator(交易聚合器)和O3 Hub(跨链交易池)。O3 Aggregators是部署在各个主流网络当中的聚合器,帮助用户寻找最优质的价格和最有效的交易路径;O3 Hub是跨链交易的枢纽,通过跨链协议Poly Network把各个公链和Layer 2网络上的主流资产聚合在Cross-chain Pool 里面,打造跨链资产交易池,从而帮助用户实现不同链上资产的跨链交易。此外用户可以为 O3 Hub 添加流动性从而获得跨链交易手续费奖励 和 O3 奖励。规模:目前O3上的流动性规模有1.99亿美元,继此前黑客攻击事件后,从峰值的7.83亿美元已有较大程度的回落。经济模型:O3 Swap的代币符号:O3,代币总量1亿枚,目前流通27.67%。O3代币的主要用途有三个:1)参加 staking 获得 O3swap 财库中的收益分配;2)提供LP,用于解锁冻结状态的O3或者进行新的挖矿;3)参与O3 Swap的DAO组织治理。 头等仓观点:伴随着黑客攻击的事件后,虽然最终黑客归还了所有资产,但对于O3来说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跨链桥项目来说,安全性无疑是重中之重,一旦出现攻击事件,其社区影响力将会急剧下降,再加上现在跨链桥项目众多,用户较此前多出了很多可选择性。所以,短期来看后续O3难以重回之前的热度。不过,好的方面在于目前团队仍有在积极的与各个公链以及二层集成,并上线相应的挖矿计划,也是成功的挽留了一部分的用户。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观察。StarkEx Bridge官网:https://starkware.co/简介:StarkWare是一家零知识证明研发机构,也是ZK Rollup二层网络StarkNet的开发者。StarkEx则是StarkWare为StarkNet开发的扩展性工具集,其中就包括了StarkEx Bridge。StarkEx目前服务模式是L2 as a Service,支持其他项目利用StarkNet技术,构建自己独立的L2网络,目前StarkEx的客户包括Immutable X、dYdX、DeversiFi、Sorare,四者都在StarkNet的支持下搭建了自己的L2网络。因此,StarkEx Bridge首先要解决的只是StarkEx生态内的L2网络的跨层交易问题,然后才会逐步扩展为适配所有L2的解决方案。StarkEx Bridge通过类似原子交换的机制实现无信任的跨层原子交易。StarkEx Bridge上有专门的LP作为公共交易对手,提供流动性。StarkEx L2→L1用例如下:Alice 希望将 1 ETH 从她在 L2 上的 dYdX 帐户转移到她的 L1 地址。参与者:1)Alice(在 L2 上拥有 ETH 的用户);2)LP(在 L1 上有资金的流动性提供者);3)Origin 环境中的 StarkEx Operator(在上例中为 dYdX)。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2-4 StarkEx Bridge提款流程1)Alice向LP发起1 ETH(+ LP 的费用)的条件转账T(X),条件是T(Y):LP将1 ETH转移到Alice的L1地址,在T(Y)生效前,T(X)状态为invalid;2)LP签署T(Y),在L1上向Alice付款后,Alice立即可在L1使用该资金,LP拿到T(Y)的生效证明;3)LP使用T(Y)的生效证明,更新T(X)状态,T(X) invalid转化为T(X) Valid;4)LP通知L2节点打包T(X)Valid到零知识证明批次中(以包含在其证明的下一批中),当该批次(在Alice之后的区块)抵达L1并被验证时,LP正式拿到Alice的付款。在这个过程中,LP需要定期从L2账户中积累的资金中补充其不断减少的L1账户中的资金。注:上述描述对条件交易过程进行了简化,事实上,如果要创建以T(Y)作为触发条件的T(X) ,T(Y)需要先被创建,只是处于未签署状态,或者可以称为invalid状态。可以将创建T(Y)Invalid ,理解为一笔Lock操作。另外,StarkEx L2作为非独立的状态机,一切交易的生效与否都以被L1验证为准。StarkEx L2→L2的过程原理类似,整体上,StarkEx Bridge采用了一种非对称的原子交易设计,都是由LP先垫付用户的跨链资产,让用户可以立即拿到资产。但LP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到LP对用户的付款信息通过原始通道抵达,才能解锁用户的付款。这个等待时间团队预计从最多的几个小时,在随着吞吐量(跨所有StarkEx应用程序)的增加而减少到分钟范围。此外,目前StarkWare还提供了StarkNet L2与侧链的资产转移(目前处于测试版本,此外从事该方向的项目还较少,并且尚未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流程与上述StarkNet L2→StarkNet L1大体类似。规模:截止2021年10月27日,StarkWare上的TVL达到10亿美元,累计处理了4200万笔交易,历史成交金额达到1850亿美元。头等仓观点:StarkWare认为,ZK Rollup相比Op Rollup,有一个重要的优势:Zk Rollup的跨层快速通道,对于LP而言,具有更优的资金效率,而Op Rollup的跨层快速通道,LP的资金占压达7天之久,资金效率更低,这会转化为昂贵的流动性手续费。StarkEx Bridge的跨链实现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已经在immutable X、dYdX、DeversiFi、Sorare上得到了印证,但由于其目前SaaS的模式,普通用户暂时无法使用,只面向机构、项目方。未来随着StarkEx生态内L2网络的跨链交易问题的解决,并且逐步扩展至其他的L2解决方案。届时大概率将在该赛道内拥有较强的竞争力。Synapse Bridge官网:https://synapseprotocol.com/简介:Synapse跨链分层协议,从 Nerve 升级而来,可以提高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其由 Synapse Network 和 Synapse AMM 两个核心部分组成。Synapse Network 是由多方计算验证器提供支持的跨链基础设施,这些验证器对由 Synapse 网络连接的区块链上的事件做出集体反应。Synapse AMM 是一个跨链 AMM,由一个根据资本流动对资产进行定价和再平衡的网络提供支持。用户体验:Synapse Bridge协议支持Ethereum、BSC、Polygon、Fantom、Avalanche、Arbitrum六种网络上USDC、USDT、DAI、SYN、nUSD、ETH、MIM、DOG(NFT)等总计10余种资产之间的跨链操作,支持的币种较少。规模:目前Synapse Bridge的TVL为5.61亿美元,其中主要的流动性集中在Arbitrum、Avalanche上。经济模型:目前Synapse 协议处于Hadean Phase阶段,验证者身份是经过社区共识以及共识选择而获取,任何个人或者项目想成为节点可以在社区中申请。目前原生代币SYN只有治理功能,以及通过提供LP,进行farming。但是当协议网络发展到下一阶段——Archean and Proterozoic Phases的时候,所有的验证者身份需要通过质押SYN才能通过。作为质押SYN的验证者,可以获得SYN质押收益,网络手续费SYN收益以及用于补贴以太坊网络开支的补贴,同样以SYN形式发放。所以,在Synapse的下一阶段会赋予SYN较强的金融属性。头等仓观点:Synapse在11月6日,刚遭遇黑客攻击,所幸的是没有造成资金损失,但Synapse AMM 使用的 Metapools 的 Saddle 实现中确实存在一个合约错误。这次能避免资金损失,简单来看主要是得益于多点外部验证的机制,因为黑客在攻击成功后,试图将资金通过桥转移,但是网络上的验证者一致选择不处理该交易,因为它对 LP 和整个网络是恶意的。最终的结果是,大约 820 万美元的 nUSD 没有被铸造到目标链上的攻击者地址。该 nUSD 也将被退还给受影响的 Avalanche LP。外部验证的方式,虽然在去中心化的表现上相对较弱(上述也提到了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与安全性相挂钩),但是在行业的早期,我们是需要构建快速的网络,还是构建绝对安全的处理环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为Synapse这个黑客攻击的例子,也向我们证明了,在一些情况下,相对中心化的方式也能很好的维护网络的安全。THORChain官网:https://thorchain.org/简介:THORChain是一个去中心化跨链流动性协议,其通过 AMM 的模式,创建一个个不同链上的资金池,实现无对手盘的兑换。目前THORChain在进展上面整体比较缓慢,不过好在团队在各方面的披露都算比较公开透明,会定期披露项目进展和财务报告。据团队最新的消息显示,其主网将在今年的圣诞节上线。如果THORChain主网能够成功发布,那么对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可以加速其跨链的进程,并且按照其路线图逐步转变为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不过需注意的是,THORChain此前在短短一个月内遭受了三次攻击:在 6 月 29 日遭受恶意攻击,损失 14 万美元;7 月 16 日遭受攻击,损失约 4000 ETH;7月23日,再次被攻击,涉及损失约800万美元。系统安全性堪忧。好在团队的财政库充足,并且也明确表示,近期几起严重攻击事件的损失资金,将全部由财政支出,保障用户不会遭受损失。据团队2021年11月8日,最新披露的财政信息显示,目前THORChain的财政库有2.73亿美元,其中包括2000万美元的非RUNE资产、1.95亿美元的RUNE和5700万美元的流动资金。继连续的黑客攻击之后,THORChain发布了网络重启计划,于8月初开始逐步恢复网络功能,并且计划通过延迟大额资金出站等手段强化协议以减轻网络不确定性。原计划8月份推出的主网,目前已经推迟。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对于团队来说,好在是主网上线之前就暴露了问题,损失都还在可控的范围内,并且也为团队敲响警钟,为接下去的主网上线做足充分准备。近期注意的事项还有,THORChain 生态交易协议 THORSwap 宣布于11月3日推出 ERC-20 版原生代币 THOR(但在THORSwap上手续费消耗的仍是RUNE代币),并于11月4日上线SushiSwap。该项目在10月份完成375 万美元融资,同期也恢复了比特币、莱特币、BSC 和 BCH 网络的跨链交易功能,目前正在最后恢复以太坊网络。用户体验:目前THORSwap仅支持BTC、ETH、BSC之间的跨链,且支持的币种较少,体验感较为一般。规模:目前THORSwap的TVL达到7.68亿美元,经济模型:RUNE 对于 Thorchain 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从奖励 LPs 到提供资产质押保护网络安全,以及代币之间的兑换都深度捆绑。头等仓观点:RUNE可以说是目前所有跨链项目AMM模式中与代币结合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原生代币在整个生态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之前主网跳票了大半年,但是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再加上此前团队不断地铺垫,并且最终明确主网将于今年圣诞节上线,所以整体上还是值得期待的。Across官网:https://across.to/简介:Across是合成资产协议UMA背后团队推动的跨链协议,目前已上线以太坊主网,利用了UMA的乐观预言机机制,优化了资产在L1与L2之间的跨链效率和成本。当用户需要将资产从 L2 提现至 L1 时,通过 Across 协议提交这个需求,然后这部分资金就会从 L2 的官方桥回到 L1 (7 天时间)。同时在 L1 上存在一个承保人,他可以即时向用户在 L1 上发放这笔资金,并收取一部分费用。在提交了这部分资金后,他可以向 Across 协议和协议内的资金池申领刚才给用户发放的资金,这会存在一个 2 小时的挑战窗口期,这也是 UMA 的乐观预言机发挥作用的阶段。当窗口期过了(也就是没出现纠纷时)之后,承保人就会从 Across 收到这笔资金。后续的就是协议资金池和 L2 官方桥之间的结算业务了。用户体验:目前Across的首个主网版本并未推出很多功能,仅包含了几类资产从以太坊扩容网络Arbitrum One回到以太坊主网的这一个方向,同时用户也只可以在以太坊 L1 上建立流动性。或许他们也只是在主网验证产品可行性,所以并未支持更多网络和资产。资产从 L2 退回到 L1,Across 协议预估的跨链时间是 1 至 3 分钟,和其他第三方跨链桥类似。经济模型:Across 并未包含任何代币,虽然底层使用的 UMA 是存在原生代币的。UMA 在为 Across 招募团队甚至是联合创始人,而团队的职责之一就包括了潜在的代币设计、分配比例和分发方式。所以后续有概率发行原生代币。头等仓观点:Across虽然起步较晚,目前支持的功能较少,更像是一款实验性产品,但从基本面来看,产品具有可行性,且背靠UMA,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Optimism DAI Bridge简介:为了扩大DAI的采用,MakerDAO正在逐步推动在L2部署DAI的合约,目前已经在Optimism上部署,与此同步推出的是名为Optimism DAI Bridge的桥接器,该桥接器将支持Optimism上的DAI(称为 oDAI)到Ethereum DAI的快速提款。Optimism DAI Bridge本质上是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预言机(Oracle)在L1和L2之间传递消息,来实现快速提款的。当用户需要把oDAI,提现为L1上的DAI的时候,流程如下:1)用户在 L2 上通过 DAI Bridge 合约,销毁 oDAI;2)Maker Oracle 将销毁信息从 L2 传递给 L1 的 DAI Bridge 合约,L1 的 DAI Bridge 合约为用户铸造 fDAI;3)用户拿到 fDAI 之后,可以选择在 7 天(挑战期)后到 MakerDAO 的财政库中兑换 DAI,也可以选择拿 fDAI 作抵押,从 Maker 财政库借出 DAI (借出数量<抵押数量),当抵押的 fDAI 过了挑战期,债务将被自动结算。注意:没有 fDAI:DAI 的 AMM 兑换池,因为考虑到在不同时间的操作中获得的 fDAI 挑战期到期时间不同,fDAI 被设计为NFT。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2-5 Optimism DAI Bridge跨链流程头等仓观点:Optimism DAI Bridge可信第三方是Maker DAO本身,用户要求DAO提供DAI流动性,从而为提议的fDAI资产提供完整性保障。也就是说如果Maker Oracle行为不当,承受损失的是DAI财政库。将DAO作为可信的第三方,具有创新性。不过Optimism DAI Bridge目前只支持Optimism与以太坊的DAI资产跨链,应用较局限。此外,需注意的是,Maker计划将为美元稳定币 DAI 推出跨链桥 Maker Wormhole,打通以太坊和其他二层网络,将先从 Arbitrum 和 Optimism 开始,另外还计划在二层互联网部署 MCD(多抵押DAI)。Maker Wormhole是此前Maker提出的“快速提现”方案的一般化版本,并且该方案是完全无需信任的。Maker预计快速提现功能会在明年第一季度上线,Wormhole计划在明年第二季度发布,后续会考虑扩展到更多二层网络。小结:表2-2 第三方桥概要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注:上表对于安全性、资本效率、可扩展性三者的性能对比,主要是参考上述图1-4 跨链桥不同解决方案优缺对比,仅供参考,因为不同项目的解决方案可能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取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优化,并不代表最终结论。除了上述列举的10个第三方跨链桥,还有更多的跨链桥因篇幅有限并未详述。本文仅对目前较为常见的跨链桥实现方式,进行选择性的抓取,并阐述。目前较为常见的跨链桥实现方式:比如采用外部验证的跨链桥项目,Hop Exchange的见证人是Bonder,THORChain的见证人是其网络上的节点,他们见证人的信誉皆来自于抵押;Synapse Bridge目前阶段的见证人是执行节点,其信誉来自于链下商誉,包含了信任假设;Optimism DAI Bridge的见证人是Maker Oracle,可信的第三方为MakerDAO本身,相当于MKR 持有者替 Maker Oracle 作了担保抵押。像专注于Layer 2之间实现资产快速流动,采用状态通道的Celer Network、Connext等,被人们基于厚望;跨链聚合应用Swap,如:AnySwap、O3 Swap,将不同链上资产的流动性聚合起来,构建跨链交易池。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案例,诸如StarkEx Bridge,基于其独立L2网络安全性的原生验证;Layer1 跨链世界的独行者ThoreChain等等,都在不同的方向进行着各自的努力。整体上,外部验证的跨链桥和原子交易类型的跨链桥相比,虽然做不到去信任,但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有可能不局限于跨层资产桥,还可以进一步支持任意状态转换的跨层传递,从而支持广义上的跨链互操作。在赛道早期,不同模式的跨链桥权衡不同。因此,在不同的阶段,根据用户对速度、费用、通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重点不同,不同模式的跨链桥可能会在不同阶段取得不同的成绩。比如,在早期,第三方的外部验证模式和点对点的流动性网络可能会因为在费用和速度等方面的体验优势,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而随着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原生验证模式在后期也可能会逐步发展起来。
跨链桥聚合器前文我们介绍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跨链桥,基于不同的需求,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用户是难以一个个去对比,从而选择符合自己所需的跨链桥。这时候可能就需要一个工具,不仅能够聚合所有或者是主流的跨链桥,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帮用户进行自动匹配和推荐最佳的跨链桥方案。需注意的是,跨链桥聚合器的发展目前还较为早期,需要跨链桥生态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才可能有较为完善的产品出现。FundMovR官网:https://www.movr.network/简介:FundMovr是MovR Network旗下的一款产品,其将各资产桥聚合起来,并为用户推荐最优路径。除了聚合了各个跨链桥,FundMovr还聚合了各账本上的Dex ,以便用户可以通过FundMovR直接完成不同代币资产的兑换。在FundMovR官方披露的操作流程如下:假设 Alice想把Arbitrum上的DAI换成Optimism上的ETH,那么她有多种途径来实现:1)通过Arbitrum上的1inch,把DAI换成ETH ,然后通过Hop Exchange把ETH从Arbitrum换到Optimism ;2)通过Arbitrum上的Paraswap,把DAI换成 ETH ,然后通过Connext将ETH从Arbitrum换到Optimism;3)通过cBridge,把DAI从Arbitrum换到Optimism ,然后通过Optimism上的Sushiswap,把DAI换成 ETH。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途径,各有优缺。假设Alice要兑换的资金量很大,那么AMM机制Hop可能表现较差,因为滑点会比较大,这种情况下采用cBridge可能会比较合适;假设Alice兑换资金量很小,为了节省Gas费用,Hop Exchange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假设通过Connext进行的资产跨链是最便宜的,但Arbitrum上的DAI-ETH流动性可能不足,存在较高的滑点,这时候从整体花费的跨链成本来看,另一条路径可能更优。至于代币swap环节,是在源账本Arbitrum上完成,还是在目标账本Optimism完成,取决于哪边流动性更大,滑点更低。而据FundMovR官方描述,其系统会自动找到所有可用的路线,并分别以三条标准进行排序:1)目标链上的最大输出;2)最低Gas费用;3)最短时间。在有一定规模用户之后,FundMovR还将推出点对点结算层,以实现更低成本的跨链交换。假设 Alice 想将 100 DAI 从 Optimism 转移到 Arbitrum,而 Bob 想将 50 DAI 从 Arbitrum 转移到 Optimism。FundMovR 将相互清算 DAI,并将剩余的 50 个 DAI 从 Optimism 转移到 Arbitrum。头等仓观点:目前FundMovR产品还未推出,从团队披露的信息来看,如果能够实现,是可以大大方便用户资产跨链的体验感。但整体上,FundMovR只是一个单纯的聚合器,目前也有不少项目声称要往此方向发展(如:Chainge、XF Finance等),究其本质,都还只是简单的从底层去桥接各个桥,在技术实现上没什么难度,很容易被fork,难以形成产品自身的护城河。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未来随着公链数量和L2数量的增多,跨链桥会成为一个刚需的东西。未来的跨链桥发展完备的情况下,需要让用户可以无缝的在各个链上进行资产的跨链。那么要完成这个无缝的过程,跨链桥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要素:1)能够同时支持EVM和非EVM兼容的公链;2)解决互操作协议不可能三角(无需信任、可扩展性、信息通用性)的问题,实际上可能较难,但可以在相应的短板不断改进;3)跨链桥需要足够的安全性,最好是无需信任的。EVM和非EVM兼容2021年以来,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以太坊生态上现有的性能的增长无法跟上规模的扩张。业界对以太坊扩容的方向发生转向,将原本的目光转向了L2和EVM兼容的公链,相关项目喷发式出现,但另一方面新链重新建立完善的生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跨链桥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来看,像 Optimism、Arbitrum 和 zkSync 等二层网络在今年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流 DeFi 项目开始陆续迁移;拥有巨大用户体量加持的BSC被构建为以太坊的高性能侧链;Fantom、Avalanche等在不可能三角上进行不同权衡的公链,也快速地加入了 EVM 版图;Polygon从年初到现在的巨大增长。一系列的迹象表明,一个以以太坊为核心,众多L2、EVM兼容链组成的EVM多链网络已逐渐形成。头等仓:深度解析跨链桥赛道发展现状及各项目潜力图3-1 前10智能合约平台兼容EVM的平台(左)与不兼容EVM的平台(右)上图Messari收录的信息也显示了,目前TVL排名前10的智能合约平台中,有70%的平台兼容于EVM,30%不兼容。一方面,在目前这样一个EVM多链网络中,资产跨链桥是其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快速通道将承担大多数的资产交易,原始通道只负责流动性的结算,释放以太坊的压力。除此之外,在未来我们也很有可能看到资产跨链桥演变为互操作桥,让整个EVM生态的DeFi连为一体,产生乐高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EVM兼容为主的网络或许不是目前区块链生态演化的最终格局。就如苹果 vs 微软、安卓 vs iOS、Chrome vs Firefox一样,虽然终端用户产品/应用的数量有很多,但技术平台倾向于处于双头垄断的状态。目前区块链智能合约平台除了EVM兼容的,仍有大量潜在的解决方案,如Polkadot substrate、Solana WASM等等。对于dApps开发者们而言,选择兼容EVM还是不兼容EMV的虚拟机类型时,他们可能基于红海战略 vs 蓝海战略,即要么选择在竞争激烈的EVM生态系统中展开竞争,要么选择在一个日益增长的非EVM生态系统中进行产品克隆延伸和差异化。目前绝大部分公链与以太坊是相似的,希望未来能出现一些与以太坊不太一样的公链,不是在性能上的不一样,而是在能做的事情上的不一样。从长远来看,两种策略都有可能成功,正如目前冉冉兴起的Solana和Arbitrum所证明的那样。而如果未来从目前的寡头垄断逐步向双头垄断过渡,那么对于现在主流的基于EVM兼容的跨链桥来说,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像Wormhole一样,构建一个双向的、去中心化的ERC-20到SPL代币(或者是其他非EVM兼容公链的Token)桥梁。从而为目前需要从零开始增长用户基数的非EVM链带来新的范式转变,也为两种不同的DeFi模式,带来更多的可组合性。不可能三角此前Connext 联合创始人,Arjun Bhuptani,在《The Interoperability Trilemma》提到过,与扩容性不可能三角类似,在以太坊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一个互操作性不可能三角。互操作协议只能拥有以下三种特性中的两种:1)无需信任:拥有与底层域相同的安全性;2)可扩展性:任何域都可以支持;3)信息通用性:能够处理任意的跨域数据。上述我们也在1.4.2章节简单阐述了不同跨链桥之间的权衡,目前我们无法找到最优解,来获得所有三个互操作性属性的理想结果。不过另一方面,或许我们可以采用与以太坊解决扩容性不可能三角问题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互操作性不可能三角问题。以太坊 L1 以可扩容性为代价,优化了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这背后的基本原理是,这些属性可能对区块链的寿命和实用性最重要。而对于跨链桥来说,如果要达成用户无缝、安全的资产转移,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跨链桥的速度够快、有足够的流动性不会限额、支持多链之间资产一键式的互通、免去用户需要预留每条链Gas Fee资产的障碍、足够安全等等一系列体验感上的优化。对于目前赛道早期来说,制胜法似乎是在尽可能多的主流链上积累尽可能多的流动性。相比之下,桥是否具有技术上最合理的设计显得次要,因为多数外行用户不太关心底层架构,而只是简单地快速、廉价地转移他们的资产。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天然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好比外部验证模式的跨链桥,虽然都需要信任,大部分也存在着有资金效率低的缺点,短期内无法解决不可能三角。但可以通过不断地优化,尽可能降低其缺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比如:采用门限签名的方式,共同管理资产来分散私钥的风险;采用PoS的机制,利用通胀、代币分发的机制,激励更多的节点参与到网络中,实现去中心化/弱中心化;外部验证模式下质押资产的利用,或者是降低超额抵押比例等等。而对于我们目前来说,是该投注于好用但是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的跨链桥,还是在设计上尽可能的追求完美但早期易用性可能不是那么好的跨链桥,是值得思考的。安全性虽然上述我们弱化了不可能三角之间的关系,但目前乃至未来于跨链桥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安全性。今年伴随着跨链桥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黑客重点关照的重灾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随着赛道的高速发展,其承载的资金量也在快速膨胀;2)赛道仍处于新兴阶段,各项细节仍待优化;3)跨链相关协议往往涉及到多条链和多个合约之间的交互,流程上相对复杂,风险点较多。目前许多互操作性解决方案使用起来并不安全。很多桥被临时拼凑起来以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但长期来看,他们终将被更好的产品取代,或演变为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或受信任的第三方。当然,理想情况下,肯定还是无需信任的跨链桥更好,因为其安全性直接取决于底层链的安全性。对于普通用户(主要指通过跨链桥赚取收益的流动性提供者)来说,在选择不同的跨链桥时,肯定还是首选各个链上的官方桥,其次才是选择审计状况更为完善、业务顺利运行更久的协议。不过现阶段的方案,效率与安全性较难同时实现,期待未来有突破性的创新。总结:在当下这个多链时代,跨链桥是刚需,虽然目前尚未有最优的解决方案,但也在朝着更安全、更互连、更快速、资本更高效、成本效益更高且抗审查的方向发展。身处当下的我们,了解不同互操作协议正在做出的权衡很重要。跨链桥将各个链上的DeFi连通在一起,目前我们的思想仍然受到固有思维限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跨链桥会为整个生态带来更多的可组合性的玩法。投资有风险,本文只作为演示参考,不作为用户投资决策的依据,用户需基于自身对于项目的理解与认知进行投资决策,头等仓以及文章作者不对用户自身投资决策产生的盈亏负责

原创文章,作者:惊蛰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mlm.net/wang/1353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